【花東海岸道今昔(二)】

【東海岸八大觀光圈】

【東海岸繽紛的族群】

東海岸八大觀光圈成功人事,詳見如下post文: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706052971310978&id=100057188450585&mibextid=Nif5oz

花東海岸道今昔(二)

花蓮溪出海口海岸山脈起點 (上圖)

台灣東部花蓮台東又稱做原鄉,

分享台十一線東海岸歷史的演進造成多元多族群的結果。

東海岸不只阿美族,深入了解才知精彩。

花東海岸道今昔(二)

比西里海岸 (上圖)

東海岸不只地景秀麗,人文族群也十分精彩!

東海岸又分布著多族群,

因在東海岸狹小的河階地,是聚落及農耕聚集的地方,

地形海岸山脈只有都蘭、長濱、成功起伏較大,面積較廣,孕育著陸續進入東海岸各族群因而成為較大聚落!

花東海岸道今昔(二)

二百多年來,許多族群陸續湧向東海岸,在狹長的山海之間尋覓新的生活天地,也孕育出許多有意義且值得紀念的人、事、物及精彩的歷史故事。

奇美部落 (上圖)

東海岸經過千萬年歲月的變遷,本身就是一本精彩的歷史故事書,在這塊土地上可以看到為生存奮鬥不懈的阿美族人、躲避漢人侵略撤離西部家園而來的西拉雅族人、被清朝政府發配遷離的撒奇萊雅人、由北而南移動的噶瑪蘭族人、被安置的大陳義胞、老榮民、以及跟隨獵物不經意闖入的布農族人、

為開墾、經商而遷移至東海岸的閩南人、客家人、及開創東海岸漁業新紀元的日本漁民,更有源自瑞士天主教白冷會神父、修女等不同族群的故事。

奇美部落 (上圖)

金剛大道

1.阿美族:

1877~1878大港口事件,清軍誘殺大港口一帶阿美族約160名青年,引起阿美族南遷避禍,陸續建立了十幾個阿美部落。

阿美族豐富的傳統文化在夏季有著名的豐年季為代表,傳統社會以母系社會為主,部落組織則是男性權利。

有嚴密的年齡階層組織,阿美族很早就開始農耕種稻,農田多由婦女擔任,捕魚打獵則是男性專長。豐年祭中華麗禮服、騰編、陶器是阿美族文化的具體展現。

2.撒奇萊雅族、噶瑪蘭:

撒奇萊雅原本分布在花蓮,1878年加禮苑事件避禍而盾入阿美族世界,和阿美族生活,學習阿美族語言,直到2004年正名運動,才以本來面目呈現世人眼前,成為台灣第13個原住民族。

1878年奇萊平原爆發加禮苑事件,自宜蘭移居奇萊加禮苑社噶瑪蘭族和當地巾老耶社撒奇萊雅族,共同抗清受挫後,遷移海岸山脈之東,其中噶瑪蘭居住於豐濱新社部落,撒奇萊雅族則分布在壽豐水璉及豐濱磯崎。

撒奇萊雅人數最多的地方是水璉和磯崎,其中磯崎最完整保持撒奇萊雅最本色的部落,幾乎與外界隔絕的山海間生活,保留著文化、語言及族群命脈。

水璉部落 (上圖)

水璉海岸 (上圖)

新社有大量的噶瑪蘭族,

座落在花蓮縣豐濱鄉,以噶瑪蘭族為主要族群的新社部落,夾於太平洋與海岸山脈之間,面積廣泛的梯田在收穫期是一片金黃色的美景,半島梯田上的各種裝置藝術呈現了噶瑪蘭族的工藝技術及美學,也是東海岸的知名景點。與眾不同的飲食習慣、祭儀、工藝技術在族人們的努力下傳承至今。

高山部落 (上圖)

3.閔、客及各地移民:

1895年後,日本政府來到東台灣,殖產興利、種植樟腦、墾山拓荒、開港興漁、於是客家人、閩南人、日本漁民、恆春、綠島漁民也進入東海岸,

4.布農族:

18世紀世居南投的布農族開始大量遷徙,一是往花蓮卓溪、萬榮,再自花蓮移自台東海端延平,

布農是傳統儀式最多的族群,由於對於小米收穫的重視,因而發展出一系列繁複而長時間的儀式,如除草、收穫、入倉、射耳祭。

1947年來自中央山脈的布農族,也隨著山豬的腳步來到東海岸。八部合音也來到了海岸山脈的高山部落及長濱南溪部落。

高山部落 (上圖)

5.白冷會會士:

自1953年白冷會傳教士駐進進阿美族部落,白色天主堂一間一間的進入碧海藍天東海岸。

6.大陳島民:

1955年大陳島居民隨軍隊撤至東台灣,400餘民特殊閩南腔的外省人,被安置在富崗補漁,富岡新村成為東海岸著名的義胞村。

7.榮民:1965年起,退輔會安置開墾土地的榮民,有泰來農場、東河農場,都在此獲得安身立命的地方。

金剛大道 (上圖)

二百多年來,東海岸不只有阿美族,還有許多族群陸續湧向東海岸,在狹長的山海之間尋覓新的生活天地,也孕育出許多有意義且值得紀念的人、事、物及精彩的歷史故事。

長濱海岸 (上圖)

東海岸不只地景秀麗,人文族群也十分精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zh_TW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