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海岸道今昔(六)】
台11線南下經過水璉部落沒多久,就會經過芭崎眺望臺!
芭崎眺望臺位於台11線公路的制高點上,因為兩旁山脈巍峨聳立和太平洋海岸形成對比,加上居高臨下的地理位置,可以清楚看到磯崎海灣、龜吼海岬以及新社海崖,是許多人行經東部海岸公路必去的休息站。除了蔚藍的海岸線,一旁的東海岸蜿蜒公路也能同時映入眼簾,風光明媚的景色,難怪會稱為是台11線最迷人的風景之一。
芭崎瞭望台可以說臺11線南向最美的「轉捩點」。
早期東海岸未拓寬時,
自磯崎海水浴場北行就開始在海岸山脈中徘徊了,
記得當時就有芭崎瞭望台,幾乎每次經過都會在芭崎瞭望台休息、發呆。
過此處髮夾彎時,風景從兩旁的翠綠山林,
頓時轉為一片廣大的太平洋,海岸山脈巍峨;走入此瞭望台向東方眺望,太平洋海水湛藍,向南也可以俯瞰磯崎海灣南側的大石鼻山山頭,眺望所及明顯,它就是大石鼻山,
看起來就是一個算是很正的三角形,遠遠就可瞧見他!
如此美麗的地形形成之因,主因地質的軟硬不同,因火成岩及砂頁岩的硬度不同。
花蓮的磯崎海灘由於岩層屬於較軟的砂、頁岩層,因長年海流差異侵蝕的作用下,地形向內凹陷形成海灣,加上波浪、沿岸流等搬運沙礫堆積在海濱,所以形成了細柔沙灘,而南北兩側是堅硬的火山角礫岩,一沙一岩形成了對比,也不得不令我們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當棒的地質景觀教室,
也令人想起舊時蘇花南下時一轉彎見東澳灣,目前如行蘇花改直接由蘇澳至東澳則不見此景!
就大石鼻山步道就是以前著名的花蓮磯崎海水浴場旁,也是東海岸唯二的海水浴場,
大石鼻山位於磯崎海濱遊憩區南端,為一突出海岸線的小山,由於地貌多為巨大岩塊,突出海岸的地理位置似「鼻」、山形似龜背,因此稱謂「大石鼻山」或「龜庵山」。全長750公尺,時間僅15-20分鐘就能走完,是一個親子友善的步道!
記得以往經過大石鼻山步道,常已經是夏季中午,還沒有爬就汗流浹背,所以就沒有爬山等步道。
大石鼻山步道來回時間應該可以控制在30~40分鐘完成,腳程快的朋友可能可以在20分鐘內就完成!
沿山勢興築「大石鼻山步道」,全長750公尺,南北端各設置有出入口,亦設置公廁及停車場。登山步道規劃相當完善,沿途設有里程指標及涼亭,階梯大部分為枕木及石頭,階距起伏不大,走起來相當舒適,不到一小時便能走完全程。天氣晴朗時,行走步道期間,沿途可見牧草、刺蔥、七里香、野百合等林相,十分適合觀察動植物生態和地形景觀,登頂後能眺望台11公路、磯崎海灣與蔚藍太平洋等360度視角美景,亦有景觀涼亭供旅人休憩,是一條親子共遊的自然生態步道。
鄰近磯崎部落是撒奇萊亞族人較多且最完整保留撒奇萊雅本色的部落,
清光緒4年(1878年)的加禮苑事件後,
原居花蓮撒奇萊雅族人隱居在阿美族群中南移,並定居於今加路蘭溪口北岸,
當時的撒奇萊雅族人為避免清軍報復刻意隱瞞自己的身分,直到2004年才正式恢復族名。
撒奇萊雅族舊譯奇萊族、撒基拉雅、薩克扎耶或沙基扎雅,是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人口數據向內政部申報者約一千人,『撒奇萊雅族』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即花蓮平原),勢力範圍約在『立霧溪』以南,『木瓜溪』以北,曾為花蓮平原上最大的原住民族群
還小時念書原住民有9族,現在已有13族正名,當然之後還會有更多族群會正名。
記得大石鼻山往南不久,就是的葛瑪蘭新社部落!
東海岸地景文化都精采!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820881609828113&id=100057188450585&mibextid=Nif5oz
#東海岸#旅居台灣 #東海岸祕境#東海岸攻略#花蓮秘境 #花蓮住宿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