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早期的礦業起源與東北角息息相關,最早在八斗子。
臺灣煤礦的歷史自1876年清朝政府在基隆八斗子的第一個官方經營的煤礦,到2000年左右關閉了最後一個煤礦,共經歷了約125年。
而台灣煤礦的分布,北起基隆,南至南投集集大山、嘉義阿里山和澎湖群島,但因交通與煤礦品質等問題,台灣煤礦的主要開採地集中於苗栗以北的地區……維基,其中又更集中於東北角一帶。
五行土生金,金生水,台灣的東北角除了雨水特多外,大地下的物產也非常豐繞。
東北角的水金九有黃金歲月盛產金銅;而平溪、雙溪、貢寮(平雙貢)過往歲月也盛產煤礦,不論是金銅或煤都在台灣的礦產上有輝煌歲月。

也有礦坑的三貂嶺鐵道-TaipeiHousing

【清代之前】
1876年,台灣始有第一個官礦,諸羅縣誌物產志和雜記志中記載,在荷蘭人統治時期,即有開採的記錄。
明清時代,日、美、英有影響台灣煤礦,自明代台灣煤礦開始開採。
礦業是國家所有公有、要繳稅才可挖礦,
明鄭時代,對台灣的煤礦並未積極開發。清朝乾隆年間,以開挖既甚恐傷龍脈為由,禁止民間私自開採礦產。
因開礦增就業機會,促進經濟,改善政府財政
明財政相當倚賴礦收稅,但到清治時期則有不同氣象。
清乾隆台灣禁止挖煤,道光煤礦禁令挖煤礦者立斃。
但在工業革命瓦特發明蒸氣機,局勢改變,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當時雖然仍然禁止採礦,但是英美等國,在1847年至1865年間,不斷到台灣勘查煤礦並有貿易行為,1864年全台輸出的煤達4315噸。
1870年,促使台灣煤礦開採就地合法的原因,基隆附近有92坑,因私人挖嚴重,就地合法。
煤礦大量開採要先解決交通,是清政府興建造船廠,而福建煤礦交通不便,台灣煤礦就成了支援造船廠的來源之一。
1876年後,沈葆禎開基隆市八斗子,開始台灣第一座官礦,引進新式的採礦設備,開鑿深90公尺,直徑約4公尺的直井,提高了台灣單一礦坑開採的產量。但由於開採技術、礦場管理、和運輸等技術沒有繼續進步,1879年官礦產量減少,
光緒5年台灣煤礦走下坡,因為越南發生清法戰爭,在戰爭爆發那年(1884年),當時台灣的巡撫劉銘傳下令炸毀官礦,燒棄存煤15500噸。中法戰爭之後,雖然欲試辦官商合作開採,但因交通問題不易解決,私煤變成煤礦的主要供應來源。
後來基隆河上游發現砂金到侯硐大小粗坑到九份!,劉銘傳改革官礦失敗,心灰意冷告老還鄉
清末後基隆、瑞芳、雙溪採煤漸增。
 

牡丹這裡的煤礦輕便礦車,少人有紀錄,以前瑞三煤礦那裡,日本人拍了不少照片!尤其往復興坑那裡-翻攝自網路

【日治時期】
1896年台灣總督府頒布「台灣礦業規則」並實施,規定「經營礦業只限於日本國民為之」:只於日本國民方能為礦業公司或股東,因此全台只有4個礦區。
東北角平溪要到日治時期才開採,東北角貢寮漁行也設立礦權。
日本在1897年對台灣礦業展開調查,但直到1905年,礦產量無大幅增加,受限技術及交通
到1908年台灣縱貫鐵路完成前,台南部的煤礦以進口為主。
1905年,基隆煤礦設置蒸氣鍋,是台灣機械採礦的開始。
且1906年後,日政府逐漸開放煤田,並引進新技術,早期礦業多私人企業,設備不佳,規模不大,但日俄戰爭後景氣好,有金包里煤礦、四腳亭煤礦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為因應相關工業的需求,台灣煤礦也出口到日本。
,也將台灣煤礦出口到中國大陸華南和東南亞地區。1917年後,台灣製糖業和其他工業的發展,促使日本政府對台灣煤礦開發的開放,1918年,增加到113個。礦產量到1919年,突破百萬。一次大戰過後,1920-1926年台灣煤礦有生產過剩的現象。
為發展礦業,自鐵路改善、基隆港、擴大內需,
宜蘭鐵路開通後,頂雙溪、石底、武丹坑田10~30公噸/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日戰事不利,加上礦場遭到轟炸,台灣煤產量下降。
 
【中華民國時期 】
1945年,日本結束,台灣炭業組合改名台灣省煤礦公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煤業監理委員會將日產接受、改制,之後成立「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接收「台灣石炭統制株式會社」,改組為「台灣省石炭調整委員會」。
戰後煤礦有國營、國省合營、省營等多家煤礦公司。
1949年政府遷到台灣,因失去外銷市場,煤曾一度停止生產,隨著工業的需要,1951年的煤產量回到一年165萬噸,主要供應發電使用。
1950年代到1960年代政府對煤業的政策採半管制。加上社會環境發展,台灣煤產的開發過剩,在1958年准許部分外銷。
台灣煤礦產量到1960年的年產量將近400萬公噸,但生產過剩,導致礦場相繼倒閉。
1958年有382礦場,而1960年代到1970年代,能源的使用逐漸轉移到石油燃料,雖因1973年的石油危機台灣煤產量曾回到300萬噸的量,隨後的低油價政策,使台灣煤業走向末期。
而1984年至1985年礦坑的嚴重災變,
加上石油能源替代,台灣礦坑接連關閉。
2000年,最後四個煤礦場,台北縣三峽鎮的利豐煤礦、裕峰煤礦,新店市山區的安順煤礦以及石碇鄉的台誠煤礦,終於宣告停工,台灣煤業正式畫下句點。
在礦坑陸續結束後,多數礦坑也逐漸消失,東北角礦坑沒了,確也有華麗轉身進入觀光如
新平溪煤礦博物館(新平溪煤礦)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瑞三煤礦)
東北角的礦坑屬基隆礦區昔日有
基隆煤田
- 鼻頭、澳底、瑞芳、雙溪、頭圍、金包里、基隆、汐止、台北東部
- 主為中部夾煤層、次為上部及下部夾煤層
礦坑是昔日能源煤礦的遺址,今人應當多認識緬懷感念。
目前東北角的煤礦坑,與鐵軌相連的煤礦輕便車,大多走入歷史,今日已不復見了!
尤其是柑腳、雙溪、牡丹這一帶的煤礦輕便車,有如林業時代的宜蘭太平山鐵道走入雲煙,雲煙成雨。
 

牡丹煤礦捲揚機房基座位置, 已拆除改建, 但google地圖還看的到原貌-翻攝自網路

牡丹站兩個礦場的儲炭場都在牡丹車站範圍內,台鐵1067mm軌距煤斗車,似乎不會進到煤礦坑口降煤,而是用礦坑內的礦車直接推到牡丹車站內的儲炭場堆置。
當地居民也說,牡丹車站內的儲炭場,並沒有降煤櫃或是卸煤台的設置,而是將煤直接堆置地面,再用輸送帶轉裝到煤斗車上-翻攝自網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zh_TW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