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特色四】

【高山岛】

【东北亚东南亚的交会】

【汉藏文化的南界】

【南岛文化的北界】

【汉藏语系与南岛语系的唯一交集点】

【传统中华文化的保存的地】

【蒋公退守台湾带走3人代表中华文化的根】

【中文繁体字的保存地】

【中华武术保留地】

【传统中华文化的保存的地】

【中文繁体字的保存地】

【中华文化在台湾】

【宗教活动兴盛】

【黄庭书院】

【繁体字的优势与特点】

西方人只有字母,而中国人的文字是多么拥有丰富的字体变化和字面含义。繁体字是反映我国古文化的精髓。

汉字简化不仅仅是把笔画减少,更大量删除、合并了原有文字,直接造成一字多意的情况泛滥成灾,很多字的字形与字意完全不沾边。而繁体字意思专一,字形和字义相融匹配,唯美,实用。

简化前的汉字注重表意,每个字都有渊源,每个字意都有详细的演化过程,象形和会意都有。简化后则抛弃了文字历史渊源,直接强调简单易记,文字的文化色彩大减但使用性大增。而繁体字文化色彩很浓烈,直接代表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

繁体字优势与特点:

1、繁体字符合六书造字原则,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增加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有其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增加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结果使汉字系统更加优秀。

2、繁体字能兼照各种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区的人理解。联系了声旁与方言和古音的关系。

3、在香港、澳门、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文盲人口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内地。

4、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联系。

5、繁体字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很多现代中国人懂得繁体字可以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

6、繁体字音义结构佳。

7、繁体字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拥有特殊美感。

8、繁化的过程亦一直在汉字中进行,并且在汉字发展中占了不少比重。这主要是为了辨义的实际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成的。

9.繁体字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阅读。中国有一部分忠实的繁体字拥护者,古文学爱好者,历史爱好学者。

另外优点还有:

1、汉字是象形文字,它的根源是望字生义。繁体字是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经过了 2000 多年的使用和发展,已经很稳定,很规范,具有完善的偏旁部首体系结构。它即保持瞭望字生义的特点,也比甲骨文、小篆等之前容易识别;

2、简体字由繁体字简化而来,但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瞭望字生义的特点。例如简体字的“马”和繁体字的“马”,显然后者更形象,更象形。

3、在阅读方面:由于简体字是从繁体字简化而来,因此基本上繁体字也能识别。例如我在小学四年级就已经看完了繁体版的“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等武侠小说,这对于今天更加聪明的小孩来说,更不是问题。如果当时有教授繁体字,那么就更不是问题。

4、在认知方面:由于简化丢失了繁体所具备的一些特征,许多简体字看起来大同小异,并不利于区别,例如“处外”、“于干”、“体休”,而它们原来的繁体字“处外”、“于干”、“体休”更容易区别。汉字是象形文字,也是图形文字,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图形。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看到两个区别很小的图形,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区别开,而看到两个区别较大的图形时,花更少的时间就可以区别开。例如对于“体休”,眼睛需要在木字的下方停留多一点点时间辨认到底是“休”还是“体”,而“体休”一目了然。这些也是大陆小学生常常混淆的字,简化汉字增加了很多相似的汉字,使得阅读过程的时间增加了(就是李敖大师曾经说过的“简化字不好认,繁体字好认”的由来)。这就使得学习汉字过程时候产生混淆。所以,阅读繁体字更快速。

5、在教学方面:对于小孩来说,认识“马”需要的时间和认识“马”的时间,没有区别,这和我们看一副有5个笔画构成的图形,和看一副有10 个笔画构成的图形时所产生的认知、区别是一致的。

6、在书写方面:简体字写起来比繁体字简单,这是当初简化汉字的目的。但是对于信息化时代来说,越来越多的文字是通过电脑录入的,而对于后者来说,输入简体字和繁体字所需要的时间、所占用的存储空间,更没有丝毫区别。

7、在交流方面:繁体字、简体字只是字形不同,发音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人们在用嘴、耳朵交流时,不会有任何障碍。

8、有人说你要恢复繁体字,不如干脆恢复甲骨文,这就过了。因为繁体字是一种规范的文字,有完整的偏旁部首体系结构,具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就缩短了汉字的学习时间和过程。而甲骨文等都是没有规范的文字,几乎每个字都不同,而且同一个字由不同的人书写出来也有所不同。

9、同样,有人提倡要进一步简化汉字成为拼音文字,这更不可取。这样的话,就完全丧失了汉字的象形特点,最后变得只剩下偏旁部首(看看日文的片假名“アイウエオ”,不就是这样简化下来的吗?你能从这些简单的偏旁部首看出它的字义吗?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文中大量夹杂了汉字,就是以此来弥补),甚至变成拼音。

【中华武术在台湾】

台湾除了故宫文物外,还保有了难得的文化遗产,就是中华武术!

武术传入台湾,大致有两波高峰。第一波是明末清初,闽粤军民随郑成功渡海赴台,也将中华武术带到台湾,当时的武术种类以大陆南方一带的拳术为主,大致为少林一达尊、二太祖、三行者(猴拳)、四罗汉、五白鹤。时至今日,台湾的这些武术还保存了相当程度的明代遗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另外一种“礼失求诸野”吧。

第二波高峰是1949年,200万军民随国民党退居台湾,又为台湾带去了大陆的不少武术门派,不过这一次主要以大陆北方的拳术为主,比如螳螂拳、地功拳、形意拳、八卦掌、劈挂掌、燕青拳等。这波迁居台湾的武术中人,有不少是当年“中央国术馆”的武林高手,他们给当时的台湾武林带去了源头活水,对台湾后来的武术推展发生了重要影响。

而又更进一步台湾学者的说法:台湾拳术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遗臣郑成功开垦台湾,以作为反清复明基地为滥觞。然而郑氏政权灭亡之后,根据史书所记载说当时在台汉人全部被回归原籍,因此比较可靠的的看法应该是要从清朝政府允许汉人渡台,台湾武术发展才真正起到作用的观点较为实际,但因为明宁靖王后代仍在台湾,所以明郑汉人被驱赶离台说法不合史实;清朝统治期间,来台发展的汉民族系是以福建、广东地区的闽南人与客家人为主。

日本统治台湾时期,日本政府为压制台湾民间抗日的运动,严禁台湾汉人学习中国传统武术的政策。因此台湾拳术在这一时期正式走向衰落,不过日本统治时期,日本政府也在台湾发展剑道、柔道。国民政府迁守台湾之后,又因为带来大量中国大陆各种拳术,当时中国北派武术也随着来到台湾发展,并且有许多至今中国大陆已经失传的系统。

由于国民政府来台之后,随着国民政府来台的武术人士带入的武术体系如:八极拳、螳螂拳、太极拳、保定跤、形意拳等北方武术拳种也在台湾传承与札根,当中不乏中央国术馆师资阵容;此外之后日韩的武术,如:空手道、跆拳道、合气道逐渐引进台湾,因而武术的发展朝向更多元,但是这些不属于台湾特有传统武术探讨范围。

根据台湾本土派人士的看法:由于国民政府管理下,所谓的中国武术发展是与国民政府一同来台的武术团体所主导的,因此较早在清朝时代在台湾发展的拳种,相对之下就没有看到那么显著的活动;此外当时台湾社会面临一步步的转变,农业社会转型为工商业社会,环境因素连影响导致习武文化慢慢褪去。

当时中国北派武术也随着来到台湾发展,并且有许多至今中国大陆已经失传的系统。这是目前台湾武术最大的特色特点。

【太极拳】

【杨氏太极传承】

【陈氏太极传承】

【杨氏太极传承】

楊氏太極祖師楊露禪 (來源 維基百科)

传承:

        台湾杨家太极拳传承自广法四代先师吕殿臣先生,1945年由王子和 宗师东传台湾,广法一系露襌学派得以传承。杨太极武艺自杨露襌以下

    一脉相承代代薪传,谨守正功正法不敢或易。台湾杨太极武艺着重于讲究师承、尊师重道、以诚心奉守至真、以武德为行为规矩、以发扬技艺

    道三极为历来的使命。从杨露襌规创太极拳,厘定拳、刀、剑、枪四科的教材教法到子和宗师东传于台湾,修炼的进程中不敢轻易变更拳法套路,传承至今始终保持其最完杨家老架太极武艺在台湾。

楊氏太極宗師楊澄甫  (來源 維基百科)

发展体系:

    杨露襌→杨健侯→杨澄甫→吕殿臣→王子和(华步庭)

                                         ↓

                  邓时海(数云台):杨太亟武艺协会

                  欧业超(士一堂):涵化小筑

                                  张国璋(台大武场)

                                  李豊章(培英园)

楊氏太極宗師楊班候 來源:維基百科

太极拳宗师王子和先生宿慧先植,早年追随杨澄甫幼徒吕殿臣学艺,朝夕请益,深得太极拳精髓;其后苦心修习,涵泳于间者五十余年,于是更能穷其大备。子和宗师博学多闻,其国学深厚,记忆力尤强.太极拳在烽火之后到了台湾,终于有了休养生息之空间。

 子和宗师此时汇贯古今集正宗太极武艺大成,在天时、地利、人和诸般条件的

会聚下,终于开创出属于现代化的规模。子和宗师在太极拳本体和实拳实功的修为,更是太极拳最直接而具体的亲证。

      子和宗师设立”华步庭”,四十年来陶铸英才无数门下好手辈出,「华骨之风,步武之庭」文化的承续萃集于此。门人弟子皆能秉师之志,不但日夜精勤修悟,并且广为传薪。门下传习推展绩效显。

 著者有「数云台」、「士一堂」、「培英园」及台大与各大专院校武场。独创教学特色: 子和宗师将杨家108式太极套拳归纳为11串并付于各式之动作细节名目。

邓时海师承长更录制口令音乐供武场推展教学使用,团体打拳依照口令精神集中动作一致,日久自然熟悉动作细节名目,这在拳界为独创之举。口令清晰细目分明,武场同门练拳每日打拳如同师承长亲临指导,这是本门练拳特色之一。我们练拳有正架反架、左手刀、右手枪、双手抢,使同门左右手均能修炼,促进身体各方面的灵活度均衡是身体健康必要的训练。

欧业超:设立「士一堂」成立「涵化小筑」积极推展在国立中央大学及桃园中坜地区各院校推展,同门在推行方面的修炼有独特的成绩。 「涵化小筑」另推行杨太极武艺科学化的论述,编著涵化太极及太极拳缩影等刊物书籍及影带广为推展。

李豊章:设立「培英园」积极 在台北南港地区推展明伦八段锦及教授紧凑架,同门修炼均有相当深入的收获。

 张国璋:在台大武场推展对杨太极武艺有独特的体会。

杨氏大架的传承地:

目前台湾的传承在桃园龙潭士一堂涵化小筑、

核研所太极拳社、交大太极拳社、

杨氏小架的传承地:

核研所太极拳社、石门水库中线收费站的凉庭台

【陈氏太极传承】

陈氏太极是太极拳五大家族之一,起源于中国河南省陈家沟村,是一种内家功夫的形式,强调慢而柔和、圆滑、流畅的动作,融合身体柔软、呼吸平稳、精神专注等要素,旨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保持身心平衡。陈氏太极包含手法、器械和推手等多种形式,其中陈式套路最为著名,共有11个套路,包括「老架一路」、「老架二路」、「新架一路」等。陈氏太极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奥的技法和富有修养的精神,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和喜爱。

潘咏周自幼多病体弱,常有头痛心悸等毛病。到北京就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时,为了强身健体,于民国19年(西元1930年),至北平太极拳研究社开始学习杨氏太极拳。经人介绍,拜入刘慕三门下学习吴氏太极拳。又经过刘慕三的引荐,于民国20年(西元1931年),拜陈发科为师,学习陈氏太极拳,习得大架(又称老架)头套十三式与二套炮捶。

陳氏太極宗師陳發科  來源:維基百科

潘咏周所传承的是陈发科的老架,其拳架柔和内敛,在台湾,尚有王鹤林、王梦弼两位老师,同为陈发科系统,但是潘咏周的弟子较多,影响力超过其他两位老师。

陈氏太极是来自河南陈家沟村的一种武术,最初由陈王廷传承,后来传到陈有发手中,并进一步在台湾发扬光大。

潘咏周先生是陈氏太极第十代传人,师承陈有发手,并将所学融入生活中,对太极拳有热爱且对传承负责任的态度驱使下,传承脉络逐渐清晰了起来。

潘咏周先生在台湾成立多个太极拳研究所,积极地推广陈氏太极,并在潘秉义师父的指导下精进技艺,掌握了太极拳技巧和精髓。潘先生的传承不仅是技术与技能的传承,更融合了太极拳哲学思想的灌注。潘咏周先生把互敬、孝悌、忠信、公义等道德品质,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重视徒弟的品行修养,希望通过太极文化让学生们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潘咏周先生的太极拳传承是开放的,不只将太极拳传授给弟子,同时也开设教练班,将陈氏太极的传承与推广工作扩展到更多人群之中,这样不同的传承方式确保了陈氏太极在台湾的发展和传承。

总的来说,潘咏周先生传承陈氏太极在台湾的脉络非常清晰,他的传承所蕴含的是太极拳文化传承的丰硕成果。这样的传承方式有力地推进了陈家太极拳的传承工作,也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到太极拳文化并从中受益。

陈氏太极的传承地:

台北市松花、朱仑、樟新活动中心

陳氏太極宗師陳發科  來源:維基百科

陈氏太极宗师陈长兴 来源: 陈式太极拳 香港总会

【孙氏形意拳】

【孙氏八挂掌】

孫氏形意、太極、八卦宗師孫祿堂
虎尾少保孫祿堂

孙禄堂(1861—1933年),幼年家贫,无力上学,但自学向上,文武皆习。先后拜李奎元、郭云深学形意拳,拜程廷华学八卦拳,拜郝为真学太极拳。曾徒步云游十一省,访技问道,平暴济贫。援《易》为武,书法也进佳境。

曾受清朝正七品县令皇封。年轻时,人称「赛活猴」,成年后曾击败俄罗斯技击名家彼得罗夫,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古稀之年,一举战胜日本五名格斗高手的联合挑战,当时《京报》《申报》《世界日报》等大媒体皆赞孙禄堂:「境臻绝顶,举世无匹。」

民国时期,曾受聘总统府承宣官,中央国术馆、江苏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武当门长等职。浙江、上海全国武术大赛担任评判长。两次擂台赛名列前茅者及以后几个大省市的国术馆的主教练,多为孙门弟子。

大师穷毕生精力,将中国传统文化融于拳术,创孙氏内家拳,着《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拳意述真》五部经典拳书,总结出「太极一气、动静中和的三元理论;和一以贯之,文武同源、同归」的拳术之道和大武学思想,为武术升华到文化层次,树立了里程碑。

孫氏形意八卦宗師鄭懷賢

孙氏形意拳传承地,台湾这儿主要是郑怀贤贺顺定这一脉。最特别的是还保有安身炮练习。

孙氏形意太极八卦是一种将八卦掌融合进形意拳当中的拳术,并由孙福全先生在民国初年所创立,于20世纪初时传至台湾地区,后经过多位师父的传承,在台湾发展成一个独特的太极拳门派流派,其中郑怀贤贺顺定老师为其中比较知名的传人,以下为简述:

孫氏形意八卦宗師賀順定 來源: 康健雜誌

郑怀贤贺顺定老师都是孙氏形意太极八卦在台湾的代表人物。郑怀贤老师曾经是中央警官学校教练,后来开始了太极拳的研究,并开始传授孙氏形意太极八卦,其弟子也包括了贺顺定老师等太极拳爱好者。

郑怀贤老师为人正直,对于学生传授太极拳极富耐心,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基本招式的课程,亦有深入探讨太极拳理论的课程,如导引自然、放松灵活、以柔克刚、运用意念等。而贺顺定先生是郑怀贤老师的传承弟子,是台湾著名的太极拳五大家门之一,精于孙氏形意太极八卦拳和恒山太极拳等。

二位老师对于孙氏形意太极八卦拳的传承十分严谨,不仅专注于太极拳技法上,更重视太极拳文化和思想的传承,积极地推广太极拳运动,受到了许多太极拳爱好者的推崇。

总之,郑怀贤贺顺定老师的孙氏形意太极八卦在台湾的传承非常重视文化和技术的结合,他们的推广让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接触到了这种独特的太极拳门派,也丰富了台湾太极拳文化。

第二波高峰是1949年,200万军民随国民党退居台湾,又为台湾带去了大陆的不少武术门派,不过这一次主要以大陆北方的拳术为主,台湾真的保有不少北派武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zh_TW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