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橫寧安橋下不動明王】
【日治時期中橫銀帶橋不動明王】
記得國中户外教學時,
印象中遊覽車上有看「孔雀王」、及「明王傳」漫畫,印象深刻,這就是對孔雀明王及不動明王的最初印象。
尤記當時,心中有疑問,為何在台灣少見孔雀明王及不動明王?,
及至後來慢慢才知這屬於佛教東密。
大學時期,因熱愛大自然,
常利用寒暑時間熱血的騎摩托車前往中橫,
也成為腦海中美麗的回億。
那時就知中橫台八線一經過景安橋下有不動明王祠了,供奉不動明王,右手執劍,左手執繩,怒目之相,鎮邪降魔十分莊嚴。
那時會停好摩托車,就算目的地是合歡山或觀雲山莊,是會順路参拜祈求出入平安;有印象一次在中橫不動明王廟祈願的是入學考試祈求應考順利!
在考試完後開心願望成就,因當時恰巧這幾天要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附近,
,有請當時的前輩好友太管處解說員蔡大哥開車,太魯閣管理站開車前往寧安橋橋下的不動明王禮佛参拜因考完試來還願。
還記得那天是向晚即將天黑,前往中橫不動明王参拜的當下:
印在腦海中安靜靜謐的中橫,中橫上沒有見到任何旅人,大山閑靜;立霧溪峽谷配上祥雲超美!
前往天祥即將過寧安橋
先前分享吉安慶修院,有不動明王。
先前分享祥述如下:連結↗
不動明王祠望向陽光下寧安橋
來到太魯閣國家公園時,不知道有沒有在經過這座「寧安橋」時,稍作停留呢?
從中橫公路上並不容易注意到這座小廟,後段文有分享原因,如車行匆匆,不易被發現!
不動明王祠位於約台八線183.8K寧安橋下方,立霧溪下游南岸之位置,
前往天祥方向時,一過景安橋在左手邊的山壁處可前往!
且公路山壁可停車面積狹小,要十分注意安全,這很重要喔!
向陽光下寧安橋及天王橋下的不動明王祠
「不動明王廟」位於中橫182.6公里處、寧安橋下方有一座小橋「天王橋」旁,由來眾說紛紜,日治時代即存在。但因附近在2014年落石,造成不動明王祠損壞後來聽聞神像已遷至花蓮新城鄉康樂村了。
目前所見紅色橋身的舊橋為中橫公路開闢初期所建,全長有82公尺,是當時台灣最長的單孔橋。後來中橫車流量日益增加,舊橋沒有辦法雙向行車,不敷使用啦!民國78年,政府在舊橋旁建了一座新的懸壁臂式的水泥新橋。舊橋卻也沒有拆除,形成了新舊兩橋並存!
歷史的淵源及變化,可參考下列網站:
https://m.facebook.com/groups/1382428951869364/permalink/2935553243223586/
十分清楚!
「天皇廟不動明王」簡介由台電退休員工撰文,立碑時間是2004年12月間。
碑文簡介,記載日治時期開闢太魯閣至天祥間,即謂「產金道路」時,發現了該地區有川流不息的天然湧泉及旺盛靈氣,日人為祈求出入工程平安,即在此安奉不動明王祭拜。
也有一說早期先民在這一帶築中橫橋樑時,也有碰到地震或是颱風侵襲造成損壞,後來高人指點請日本不動明王坐鎮,後來一切順遂!
西元1943年間因遭逢超級颱風來襲吹毀了廟宇,
由台電立霧溪工程處員工及營造廠協助,
讓不動明王重新安座。
不動明王廟位在天王橋旁,因中橫公路開鑿通車數十年後,車流量日漸增多,舊橋漸不敷使用,
民國78年公路局在舊橋旁另建一座懸壁臂式的水泥橋。因公路路基逐年墊高,路面超過了廟頂,「不動明王廟」 的位置就顯被「壓縮」到橋下,因此並不容易注意到這座小廟。
【日治時期中橫銀帶橋不動明王】
前往天祥即將過寧安橋,美麗的寧安橋
日治時期,
銀帶橋 (現 寧安橋)
長92公尺,高18公尺,興建於大正三年「新城內太魯閣道路」修建時,橋側有「銀帶瀧」,此為橋名由來。
出自網路花蓮舊時光
日治不動明王祠
分享舊照片.
初建於大正3年 (1914年),
因位於不動明王廟旁的銀帶瀧旁而命名.
昭和6年往下游一點點改建第二代橋,
二代橋兩側的橋基和東側橋柱都還存在,
橋柱上的鐵索接頭也還看的到.
舊的合歡越路面還有一小段,沒現在的公路那麼高.
中橫時期改建為第三代的鋼纜橋和現在第四代的公路水泥橋
……出自網站花蓮舊時光
出自網路花蓮舊時光:
日治不動明王祠
可見不動泉
時間在西元1914大正三年在太魯閣征伐戰役後的警備道路開鑿工程作業隊長梅澤柾,正在開「新城內太魯閣道路」,
當時日治台灣總督府警務課勤務警部出身的梅澤柾、陸軍教導團工兵科梅澤柾警部是當時的山地開路專家開鑿內太魯閣道路至天祥,到寧安橋路段時所建造的不動明王祠此祠設立於天然山洞石壁巖穴之中!
…出自網站花蓮舊時光
昭和五年,台灣司令官借道「能高越」來花蓮港巡視,赴海鼠山檢閱分遣隊途中造訪此處,且提字「不動明王」。
出自網路:
日人提字不動明王
所供奉不動明王,右手執劍,左手執繩,怒目之相,鎮邪降魔。
日治供奉不動明王,早期受到蕃地警察警部人員的敬拜在祠內旁邊有一處岩隙湧泉出的清泉,
如照片所示,泉水清澈!
旁有清泉湧出,為「銀帶瀧」,也名「不動瀧」,泉質甘冽,是「太魯閣四時之景」,「夏日不動岩清水」景觀。
日治時期僅受番地警察的祭拜,之後逐漸成為勝景,之後旅客來此處會頂禮膜拜,會進貢白米,且放明片在台前,為出入平安虔誠祈禱;
後又該處泉水甘之如飲之後,逐漸成為修路員工出入平安,以及遊覽遊客來到此處也為出入太魯閣的平安虔誠祝禱。
……出自網站花蓮舊時光
這不亦與:
過往先民出入淡蘭古道祈求土地公出入順遂;
或現在民國時期的我們停好車祈求出入平安
相同的行為,不同的展現方式!
【不動明王】
不動明王亦稱不動使者或不動尊(梵名:Acalanatha),佛教密宗
五大明王主尊、八大明王首座,大日如來的教令輪身。在鎮守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五大明王中,為鎮守中央方位的明王,也是著名的護法神。不動明王被視為大日如來的忿怒化身。
不動明王名稱中的「不動」,是指慈悲心不變,無物可以改變撼動,「明」則乃智慧的光芒,「王」是對能操控世間萬物、現象的人的尊稱。不動明王其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能,知我心者即身成佛。」
不動明王在漢傳或藏傳都有相當高的聲譽,
不動明王與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一般,乃是藏民供奉的三尊主要佛像之一。
在日本東密的信徒多半信奉不動明王,
高野山是其道場。
在江戶幕府時代,幕府將軍在江戶設置有五色不動明王,以祈求國家安全。台灣經歷過台灣日治時期,也有不動明王的香火,在台北北投、花蓮太魯閣等地仍有寺廟奉祀。
形象
不動明王周身呈現青藍色,右手持智慧劍,左手拿金剛索,右眼仰視,左眼俯視,周身火焰。一般都以憤怒的形象示人,表示驅魔斬鬼無往不前。
而不動明王有兩臂、四臂、六臂多個形象,但大多以兩臂形象示人。
佛教守護神
佛教《大集經》:閻浮堤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並是菩薩化導,人道初生,當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故漢地十二辰(十二生肖)依此行也。而不動明王就是其佛教八大守護神之一,對應的漢地十二辰為雞。所以在中國屬雞的人也佩戴「不動明王」法相作為守護神、本命佛。
五大明王
不動明王,中央鎮守明王,毗盧遮那佛化身。
降三世明王,東方鎮守明王,阿閦如來化身。
軍荼利明王,南方鎮守明王,寶生如來化身。
大威德明王,西方鎮守明王,阿彌陀佛化身。
金剛夜叉明王,北方鎮守明王,不空成就佛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