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特色五】
【高山島】
【東北亞東南亞的交會】
【漢藏文化的南界】
【南島文化的北界】
【漢藏語系與南島語系的唯一交集點】
【傳統中華文化的保存的地】
【蔣公退守臺灣帶走3人代表中華文化的根】
【中文繁體字的保存地】
【中華武術保留地】

【中華武術在台灣】

台灣除了故宮文物外,還保有了難得的文化遺產,就是中華武術!

武術傳入台灣,大致有兩波高峰。第一波是明末清初,閩粵軍民隨鄭成功渡海赴台,也將中華武術帶到台灣,當時的武術種類以大陸南方一帶的拳術為主,大致為少林一達尊、二太祖、三行者(猴拳)、四羅漢、五白鶴。時至今日,台灣的這些武術還保存了相當程度的明代遺風,某種意義上說,這也算是另外一種“禮失求諸野”吧。

  第二波高峰是1949年,200萬軍民隨國民黨退居台灣,又為台灣帶去了大陸的不少武術門派,不過這一次主要以大陸北方的拳術為主,比如螳螂拳、地功拳、形意拳、八卦掌、劈挂掌、燕青拳等。這波遷居台灣的武術中人,有不少是當年“中央國術館”的武林高手,他們給當時的台灣武林帶去了源頭活水,對台灣后來的武術推展發生了重要影響。

而又更進一步台灣學者的說法:台灣拳術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遺臣鄭成功開墾台灣,以作為反清復明基地為濫觴。然而鄭氏政權滅亡之後,根據史書所記載說當時在台漢人全部被回歸原籍,因此比較可靠的的看法應該是要從清朝政府允許漢人渡台,台灣武術發展才真正起到作用的觀點較為實際,但因為明寧靖王後代仍在台灣,所以明鄭漢人被驅趕離台說法不合史實;清朝統治期間,來台發展的漢民族系是以福建、廣東地區的閩南人與客家人為主。

日本統治台灣時期,日本政府為壓制台灣民間抗日的運動,嚴禁台灣漢人學習中國傳統武術的政策。因此台灣拳術在這一時期正式走向衰落,不過日本統治時期,日本政府也在台灣發展劍道、柔道。國民政府遷守台灣之後,又因為帶來大量中國大陸各種拳術,當時中國北派武術也隨著來到台灣發展,並且有許多至今中國大陸已經失傳的系統。

由於國民政府來台之後,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武術人士帶入的武術體系如:八極拳、螳螂拳、太極拳、保定跤、形意拳等北方武術拳種也在台灣傳承與札根,當中不乏中央國術館師資陣容;此外之後日韓的武術,如:空手道、跆拳道、合氣道逐漸引進台灣,因而武術的發展朝向更多元,但是這些不屬於台灣特有傳統武術探討範圍。

根據台灣本土派人士的看法:由於國民政府管理下,所謂的中國武術發展是與國民政府一同來台的武術團體所主導的,因此較早在清朝時代在台灣發展的拳種,相對之下就沒有看到那麼顯著的活動;此外當時台灣社會面臨一步步的轉變,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環境因素連影響導致習武文化慢慢褪去。

當時中國北派武術也隨著來到台灣發展,並且有許多至今中國大陸已經失傳的系統。這是目前台灣武術最大的特色特點。

【太極拳】
【楊氏太極傳承】
【陳氏太極傳承】
            
【楊氏太極傳承】
傳承:
臺灣楊家太極拳傳承自廣法四代先師呂殿臣先生,1945年由王子和 宗師東傳臺灣,廣法一系露襌學派得以傳承。楊太極武藝自楊露襌以下
一脈相承代代薪傳,謹守正功正法不敢或易。臺灣楊太極武藝著重於講究師承、尊師重道、以誠心奉守至真、以武德為行為規矩、以發揚技藝
道三極為歷來的使命。從楊露襌規創太極拳,釐定拳、刀、劍、槍四科的教材教法到子和宗師東傳於臺灣,修煉的進程中不敢輕易變更拳法套路,傳承至今始終保持其最完楊家老架太極武藝在臺灣。
發展体系:

楊露襌→楊健侯→楊澄甫→呂殿臣→王子和(華步庭)
                                     ↓
              鄧時海(數雲台):楊太亟武藝協會
              歐業超(士一堂):涵化小築
                              張國璋(台大武場)
                              李豊章(培英園)

太極拳宗師王子和先生宿慧先植,早年追隨楊澄甫幼徒呂殿臣學藝,朝夕請益,深得太極拳精髓;其後苦心修習,涵泳於間者五十餘年,於是更能窮其大備。子和宗師博學多聞,其國學深厚,記憶力尤強.太極拳在烽火之後到了臺灣,終於有了休養生息之空間。

 子和宗師此時匯貫古今集正宗太極武藝大成,在天時、地利、人和諸般條件的會聚下,終於開創出屬於現代化的規模。子和宗師在太極拳本體和實拳實功的修為,更是太極拳最直接而具體的親證。
子和宗師設立”華步庭”,四十年來陶鑄英才無數門下好手輩出,「華骨之風,步武之庭」文化的承續萃集於此。門人弟子皆能秉師之志,不但日夜精勤修悟,並且廣為傳薪。門下傳習推展績效顯。
 著者有「數雲台」、「士一堂」、「培英園」及台大與各大專院校武場。獨創教學特色: 子和宗師將楊家108式太極套拳歸納為11串並付於各式之動作細節名目。

鄧時海師承長更錄製口令音樂供武場推展教學使用,團體打拳依照口令精神集中動作一致,日久自然熟悉動作細節名目,這在拳界為獨創之舉。口令清晰細目分明,武場同門練拳每日打拳如同師承長親臨指導,這是本門練拳特色之一。我們練拳有正架反架、左手刀、右手槍、雙手搶,使同門左右手均能修煉,促進身體各方面的靈活度均衡是身體健康必要的訓練。

歐業超:設立「士一堂」成立「涵化小築」積極推展在國立中央大學及桃園中壢地區各院校推展,同門在推行方面的修煉有獨特的成績。「涵化小築」另推行楊太極武藝科學化的論述,編著涵化太極及太極拳縮影等刊物書籍及影帶廣為推展。

李豊章:設立「培英園」積極 在台北南港地區推展明倫八段錦及教授緊湊架,同門修煉均有相當深入的收穫。

張國璋:在台大武場推展對楊太極武藝有獨特的體會。

楊氏大架的傳承地:
目前台灣的傳承在桃園龍潭士一堂涵化小築、
核研所太極拳社、交大太極拳社、
楊氏小架的傳承地:
核研所太極拳社、石門水庫中線收費站的涼庭台

【陳氏太極傳承】
陳氏太極是太極拳五大家族之一,起源於中國河南省陳家溝村,是一種內家功夫的形式,強調慢而柔和、圓滑、流暢的動作,融合身體柔軟、呼吸平穩、精神專注等要素,旨在提高身體素質、增強身體的穩定性和保持身心平衡。陳氏太極包含手法、器械和推手等多種形式,其中陳式套路最為著名,共有11個套路,包括「老架一路」、「老架二路」、「新架一路」等。陳氏太極以其獨特的風格、深奧的技法和富有修養的精神,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和喜愛。
潘詠周自幼多病體弱,常有頭痛心悸等毛病。到北京就讀北平大學法商學院時,為了強身健體,於民國19年(西元1930年),至北平太極拳研究社開始學習楊氏太極拳。經人介紹,拜入劉慕三門下學習吳氏太極拳。又經過劉慕三的引薦,於民國20年(西元1931年),拜陳發科為師,學習陳氏太極拳,習得大架(又稱老架)頭套十三式與二套炮捶。。

潘詠周所傳承的是陳發科的老架,其拳架柔和內斂,在台灣,尚有王鶴林、王夢弼兩位老師,同為陳發科系統,但是潘詠周的弟子較多,影響力超過其他兩位老師。

陳氏太極是來自河南陳家溝村的一種武術,最初由陳王廷傳承,後來傳到陳有發手中,並進一步在台灣發揚光大。

潘詠周先生是陳氏太極第十代傳人,師承陳有發手,並將所學融入生活中,對太極拳有熱愛且對傳承負責任的態度驅使下,傳承脈絡逐漸清晰了起來。

潘詠周先生在台灣成立多個太極拳研究所,積極地推廣陳氏太極,並在潘秉義師父的指導下精進技藝,掌握了太極拳技巧和精髓。潘先生的傳承不僅是技術與技能的傳承,更融合了太極拳哲學思想的灌注。潘詠周先生把互敬、孝悌、忠信、公義等道德品質,作為教學的基本原則,在教學中重視徒弟的品行修養,希望通過太極文化讓學生們在修身養性的過程中得到升華。

潘詠周先生的太極拳傳承是開放的,不只將太極拳傳授給弟子,同時也開設教練班,將陳氏太極的傳承與推廣工作擴展到更多人群之中,這樣不同的傳承方式確保了陳氏太極在台灣的發展和傳承。

總的來說,潘詠周先生傳承陳氏太極在台灣的脈絡非常清晰,他的傳承所蘊含的是太極拳文化傳承的豐碩成果。這樣的傳承方式有力地推進了陳家太極拳的傳承工作,也讓更多的人能接觸到太極拳文化並從中受益。

陳氏太極的傳承地:
台北市松花、朱侖、樟新活動中心

【孫氏形意拳】
【孫氏八掛掌】

孫祿堂(1861—1933年),幼年家貧,無力上學,但自學向上,文武皆習。先後拜李奎元、郭雲深學形意拳,拜程廷華學八卦拳,拜郝為真學太極拳。曾徒步雲遊十一省,訪技問道,平暴濟貧。援《易》為武,書法也進佳境。
  
曾受清朝正七品縣令皇封。年輕時,人稱「賽活猴」,成年後曾擊敗俄羅斯技擊名家彼得羅夫,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譽。古稀之年,一舉戰勝日本五名格鬥高手的聯合挑戰,當時《京報》《申報》《世界日報》等大媒體皆贊孫祿堂:「境臻絕頂,舉世無匹。」
 
民國時期,曾受聘總統府承宣官,中央國術館、江蘇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武當門長等職。浙江、上海全國武術大賽擔任評判長。兩次擂臺賽名列前茅者及以後幾個大省市的國術館的主教練,多為孫門弟子。
  
大師窮畢生精力,將中國傳統文化融於拳術,創孫氏內家拳,著《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八卦劍學》《拳意述真》五部經典拳書,總結出「太極一氣、動靜中和的三元理論;和一以貫之,文武同源、同歸」的拳術之道和大武學思想,為武術昇華到文化層次,樹立了里程碑。

孫氏形意拳傳承地,台灣這兒主要是鄭懷賢賀順定這一脈。最特別的是還保有安身炮練習。

孫氏形意太極八卦是一種將八卦掌融合進形意拳當中的拳術,並由孫福全先生在民國初年所創立,於20世紀初時傳至台灣地區,後經過多位師父的傳承,在台灣發展成一個獨特的太極拳門派流派,其中鄭懷賢賀順定老師為其中比較知名的傳人,以下為簡述:

鄭懷賢賀順定老師都是孫氏形意太極八卦在台灣的代表人物。鄭懷賢老師曾經是中央警官學校教練,後來開始了太極拳的研究,並開始傳授孫氏形意太極八卦,其弟子也包括了賀順定老師等太極拳愛好者。

鄭懷賢老師為人正直,對於學生傳授太極拳極富耐心,課程內容豐富多樣,既有基本招式的課程,亦有深入探討太極拳理論的課程,如導引自然、放鬆靈活、以柔克剛、運用意念等。而賀順定先生是鄭懷賢老師的傳承弟子,是臺灣著名的太極拳五大家門之一,精於孫氏形意太極八卦拳和恒山太極拳等。

二位老師對於孫氏形意太極八卦拳的傳承十分嚴謹,不僅專注於太極拳技法上,更重視太極拳文化和思想的傳承,積極地推廣太極拳運動,受到了許多太極拳愛好者的推崇。

總之,鄭懷賢賀順定老師的孫氏形意太極八卦在台灣的傳承非常重視文化和技術的結合,他們的推廣讓更多的太極拳愛好者接觸到了這種獨特的太極拳門派,也豐富了台灣太極拳文化。

第二波高峰是1949年,200萬軍民隨國民黨退居台灣,又為台灣帶去了大陸的不少武術門派,不過這一次主要以大陸北方的拳術為主,台灣真的保有不少北派武術。

【太極哲學武道雜說】

閑閑時筆記
不同拳架,不同太極圖不同體用。

【楊氏】:
古太極圖
太極初成與一元二氣
原一混沌 ,合而名二氣分剛柔顯現、
二氣合名之兩儀分而名之陰陽。
而有「陽闢陰闔」動勢場域狀況上的對待變化,
而有「陽進陰退」現象範圍活動上的對待變化,
而有「陽長陰消」現象範圍分量上的對待變化,
而有「陽動陰靜」動勢塲域趨勢上的對待變化。

【陳式】:
來式太極圖
太極、兩儀、四象、八卦
處處有開合、虛實、剛柔、快慢
拳以纏絲為「經」,開合虛實為「緯」
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
為什麼在卷首隻畫了兩個圖即「無極圖」和「太極圖」。
無極圖是「體」,太極圖是「用」;
無極圖是相對靜態的宇宙,太極圖是相對動態的宇宙;
無極圖蘊涵了宇宙中的一切信息,太極圖是宇宙信息的完整表述,所以它是小宇宙的人順應大宇宙進行運動的規律性的動態顯示。
順應大宇宙,可利用大宇宙的同步信息能量。

【孫氏】:
皇極太極圖
動靜中和,太極一氣
太極是無極後天,萬極先天
物物一太極,物物一陰陽
太極一氣,一氣即太極也!
蓋萬物生于一理,拳學生于一氣。
虛無一氣者,為人性命之根,
造化之源,即內勁基礎。
乾坤肇造,元氣流行,動靜分合,遂生萬物。氣以成形,而人道生焉,拳腳陰陽相合,而拳道出焉。
拳術一道,首重中合,中和以外無玄妙也。
先天源于太極一氣,后天生于一氣流行,修身本于文武俱進,生命在于動靜中和。
太極一氣,大無外、小無內,一氣流行 ,動靜中和。

【結語】
太極哲學理由一貫變化萬端,哲學一貫體用不同!
繽紛多彩變化萬端!

儒家講「一物一太極」,
無極、太極、皇極無非都是自性的體現。
在「無極」境界,眾生本具的法性是平等的;
而於「太極」境界則呈現萬千差別,故也是自由的(依其自主性而有別);
而「皇極」境界將這平等與差別融合為和諧之一體。故平等、自由、致和是太極圖理論呈現的基本價值。

中國最古老經典《易》的基礎學說,也是天地間萬物的根本規律,博大精深。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culture/n6jzlx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zh_CNChinese (China)